黑格尔
1807 年黑格尔发表了《精神现象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哲学的奠立。
“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时分才起飞。”也就是说,哲学这种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往往是在一个人的晚年或者一个时代的精神成熟之时,才会大放异彩。
康德面对着启蒙运动把理性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求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限制理性运用的范围;黑格尔则面对着康德哲学的“理性的怯懦”,把理性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黑格尔哲学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代表着一种英雄主义和宏大叙事主题的时代精神
批判康德
1、黑格尔赞同康德批判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的主张,却反对在认识之前来进行这种考察,他讥讽这种做法就像告诫人们在学会游泳之前切勿下水一样可笑。
2、康德却把矛盾看作是“理性的谬误”,没有看到理性是世界的本质,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黑格尔认为,当我们面临矛盾的时候,恰恰应该积极地去克服矛盾、扬弃矛盾,从矛盾走向新的同一。理性正是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地走出自身和重返自身,从而超越了思维与存在、自我与自在之物、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信仰之间的巨大鸿沟,实现了对立双方的辩证同一。
批判费希特
“自我”并非由于自己内在的矛盾而否定自身,走向“非我”,而只是为了限制自己才强行地设定了一个“非我”,这个“非我”仍然带有自在之物的明显痕迹。可见,费希特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我”的本质,他的“自我”是虚构的。
批判谢林
1、同一并不是绝对无差别的同一,而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具体的同一。而且,从同一走向差别、对立、矛盾的动力不在于谢林所说的那种无意识的欲望,而在于同一本身已经内在地包含着的矛盾。
2、绝对精神把握真理、实现自身的最后场所是哲学,而不是艺术。
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整个哲学的起点和终点
1、绝对精神既包括主观的方面,也包括客观的方面,所以它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A 就是 A,同时,A 也不是 A,A 正在向着非 A 转化。两句矛盾的话就成为真理了)
2、绝对精神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既是实体,又是主体
实体:独立实在的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东西
主体:具有能动的特点,是自由的、自因的,可以自己决定自己
绝对精神是是独立存在的,自己运动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它自己运动、自己发展的结果,整个世界历史就是它实现自身和认识自身的场所
3、绝对精神是不断地从走出自身、又不断地返回自身的过程,同时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
绝对精神不仅在不断否定和扬弃——扬弃就是有保留的拋弃、辩证的拋弃——的过程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丰富,而且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自己的认识。因此,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识乃是同一个过程。
4、绝对精神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的正题、反题、合题或者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
最大的一个三段式就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三段式。
要创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规定世界的本质,本质先于存在。所以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关于世界本质的学说。
当概念在逻辑学中发展到极其丰富、极其具体的圆满程度,达到了它的最高形态“绝对理念”时,逻辑阶段就结束了。而逻辑阶段的终点就是自然阶段的起点,绝对理念开始“外化”或“异化”为自然界。
自然界从最简单的无机物开始,从力学运动依次经历了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最后到了人。以人作为一个枢纽,自然哲学就开始向精神哲学转化。
在精神哲学中,又依次经历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阶段,最后终于达到了绝对精神的最高形态——哲学。
黑格尔的逻辑学
逻辑学又分为三个阶段: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首先是存在,然后从存在深人到本质,最后则进人概念。概念作为合题,就是对前两个环节的扬弃和同一,概念就是在存在中把握本质。
存在论
【存在-非存在- 变易 】
开始的地方:最简单、最抽象、最空洞无物的概念就是“纯存在”或“纯有”(Sein ),”缺乏具体的规定性,它除了表示了一个“去存在”的决心之外,并没有任何其他内容。
存在什么?不告诉别人存在“什么”或有“什么”,那么我们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因此“纯存在”实际上就等于什么也不存在,即“非存在”
“存在”与“非存在”构成了第一个对立,它们之间也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存在”到“非存在”就是消亡,从“非存在”到“存在”就是产生,而消亡和产生都是变易。于是第三个概念就产生出来了,那就是“变易”。“变易”构成了“存在”和“非存在”的合题,成为二者的真理。
“存在”与“非存在”的差别、对立、矛盾在“变易”中被扬弃了,“变易”把“存在”与“非存在”变成了自己内部的两个环节(“存在”、“非存在”和“变易”构成了绝对精神自否定运动的第一个三段式)
“变易”就成为一个有着真实内容的“具体概念”,具有了“质”的规定性。所谓“质”,就是使一物成为该物的那种内在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又是通过“量”的规定性而表现出来的,“质”与“量”的统一就是“度”。在质、量、度的三段式中,黑格尔表述了量质互变的规律。至此,绝对精神在存在论中的历程就结束了,开始转向本质论。
本质论
本质是事物内部的根据,无法用直观的方式把握,必须通过反思,即间接性的方式来认识。这种反思的方式就是在对立面中 建立起同一。
经历了“本质自身”、“现象”和“现实”等三个阶段
- 本质自身:从同一到差别、对立、矛盾的发展过程。
- 同一: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 差别:经历了从抽象的差别(缺乏同一性)到本质到差别(包含同一性的差别,即对立),再到对立面的同一(自己与自己的对立,即矛盾)的发展过程
- 矛盾是对立同一的合题,是同一个事物的自我否定和自相矛盾,而这恰恰构成了该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据”
- 现象:本质的表现形态,本质的实存方式
- 现实:内在本质与外在现象的统一
- 先后经历了可能性、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三段式,最终完成了本质并使本质与存在相同一
概念论
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真理,是在存在中揭示出来的本质,或者有本质的存在。概念论包括“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等三个发展阶段。
主观性阶段经历了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发展,客观性阶段经历了机械性、化学性和目的性的发展,而“理念”则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它本身又经历了生命、认识和绝对理念等三个发展环节。
“绝对理念”就是绝对主体和绝对客观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的最终同一。在这里,精神终于认识到那个绝对客体不过就是外化了的主体,而那个绝对主体不过就是实现了自我认识的客体。于是在“绝对理念”中,那个作为绝对主体和绝对客体的同一体的精神就最终实现了自我认识。
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的道路已经走完了,现在它要走出自身、走向世界了。这个“走出自身”的历程就是精神的外化过程,而最初的外化就是完成了的“绝对理念”向自然界的“堕落”。于是,逻辑学就转化为自然哲学。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
黑格尔本人对自然科学远远不如康德那样精通,他对待自然界不是一种客观的科学研究,而是一种主观的哲学强制,即强行地要求自然界的发展过程符合他的哲学理念和逻辑形式。此外,黑格尔始终对自然界抱着一种鄙夷的态度,认为“阳光下面没有什么新东西”,自然界的物质是惰性的,没有发展的。
在自然界中,物质构成了绝对精神的坚硬外壳,构成了束缚精神的沉重枷锁。自然界的历程就是一部精神的苦难史,而自然界的“命运”就是要自己毁灭自己,以便让精神最终冲破那坚硬的外壳而走向自由。
自然界从最粗陋的物质形态开始,那就是无机界。
经过三段式:机械论、物理论、有机论
自然界发展的顶点是人,当人出现以后,自然界就像一堆燃尽的废料一样被拋弃了。由于人的本质就是精神,因此自然哲学也就过渡到了精神哲学。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精神哲学由“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这个三段式组成,它们描述了精神是如何从自我意识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并最终在人类的精神生活(艺术、宗教、哲学)中得以自我实现和自我认识的。
- 主观精神: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心理学
- 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自我意识经过漫长艰难的发展,最终在理性中成为自由意识,并开始向“客观精神”转化。
- 客观精神: 自由意识的定在,自由意识的客观存在形式。
- 法哲学讨论了自由的外部规定,依次考察了抽象法(权利)、道德和伦理。
- 伦理:自由的外在权利和内心道德的统一体,又体现为三个不同层次的“伦理实体“,即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 在论述到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时,黑格尔表现出一种整体主义的倾向。他用国家来规定个人,认为国家是个人的最高义务和目的所在他用君主来限制人民,把卢梭的当作全体人民至上权力的“主权”等同于君主其人。有人认为,黑格尔的这种整体主义思想为 20 世纪德国的极权主义政治埋下了伏笔。
- 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
- 通过考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黑格尔就进人了世界历史,而关于这一部分的论述,就是历史哲学。
- 展现了绝对精神在世界历史中所走过的路线,那是一条从东方到西方、从古代到现代、从自由意识水平较低的民族到自由意识水平较高的民族的发展路线。
- 浓重的“西方中心论”思想。地理、历史与逻辑也构成了一个“三统一”
- 世界历史的发展本质上是自由意识的发展,绝对精神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代只选择一个民族作为自己的代表。
- 中国、印度、波斯、埃及——“一个人的自由”,即专制君主的自由
- 希腊和罗马——“一部分人的自由”,即少数特权阶层的自由。
- 日耳曼民族(近代的英国、荷兰、法国和鲁普士等)——“一切人的自由”
- 德意志民族就是绝对精神最后的代表,普鲁士国家制度就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 绝对精神在普鲁士国家制度中实现了自己在客观精神领域中的最终目的,然后开始返回自身中进行自我认识。这样,精神哲学就进入到最后的阶段,即“绝对精神”阶段。
- 艺术:绝对精神在感性层面上的自我复归阶段
-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实质是绝对理念,但形式未能脱离感性自然的外衣。
- 三阶段“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
- 宗教
- 以象征和隐喻的形式取代了艺术的感性直观形式,怛是它仍然还没有达到用概念的形式来认识概念内容(“绝对理念”)的高度
- 三阶段“自然宗教”、“精神个性宗教”、“绝对宗教”
- 哲学
- 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最后场所
- 通过考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黑格尔就进人了世界历史,而关于这一部分的论述,就是历史哲学。
黑格尔正是通过绝对精神的自否定运动,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同一。现在思维与存在已经不是两个相互外在的东西,而是同一个绝对精神的不同发展阶段。因此对立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对立,同一当然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同一。
自我意识的确立
《精神现象学》
自我是如何确立的?自我的产生是伴随着非我的。必须要有不是我的东西,有异己性的东西来发现自我。
人如何处理非我?否定性(Negativity),否定性就是要消除这个外在对象的异己性,去征服它、占有它,把这个异己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人就是在不断地否定外在对象、征服外在对象的过程中,自我意识才逐渐确立起来。
通过否定外在对象来实现自身的,这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在不断的否定中达到自我意识的螺旋上升。
- 自我意识螺旋上升的第一个层面:欲望
- 欲望的表现也就是一种对外在对象的否定,就是要消灭异己的东西
- 比如吃,就是消灭这个外在对象,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 通过否定外物确立起来的自我,就是一种小动物式的自我。——只是一种纯粹的消费者
- 第二阶段:期待得到他人的承认
- “我是谁”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通过他者的眼睛反射出来的,我需要他人对我的承认,我才会觉得,我自己是有存在感的。
- 但是被他人承认是个零和博弈,自我意识的确立是通过否定外在对象的方式进行的,那么要得到他人的承认,也是要通过否定他人、征服他人的方式来确立的,而他人也是一个自我,他人也想通过否定他者的方式来获得承认。
- 第三阶段:劳动
- 主人不参与创造任何产品,他就成了一个纯粹的消费者,他就又退回到只满足动物欲望的阶段之中。而奴隶却在劳动之中找寻到了自我认同。
- 劳动也是一种否定性的活动,劳动的否定性就体现在它是一种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你在改造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观念注入到了自然对象之中,也就是把自己的观念对象化了。
- 劳动更是构成了推进自我意识的觉醒的更强大的力量,哪里有压抑,哪里就有更强大的实现。通过改造自然而实现的自由,是经历了辩证法,通过否定之否定而达成的更本真的自由。
- 我通过劳动把我的人性注入到,或者对象化到我的劳动产品之中,我在劳动过程中施展我的才华,发挥我的人性,然后通过你对我的劳动产品的使用,就使得我的人性得到了认可、得到了承认,从而实现出来。——我和你之间双向承认的过程
- 为马克思批判性继承:黑格尔所描述的劳动,就是这种实现人性的劳动,是一种理想的劳动,而现实中的劳动被异化了。
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它是头足倒置的,即头朝下、脚朝上,倒过来地看世界。因此,需要把黑格尔辩证法整个地颠倒过来,把它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黑格尔辩证法与他的哲学体系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辩证法是开放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却是封闭的;辩证法的精髓在于强调矛盾运动的不断发展,但是黑格尔却出于建立体系的需要,让绝对精神停留在普鲁士国家制度和黑格尔哲学中不再发展了。